【拼音】:Chang Jiang Kou
分叉河口,水量丰富,土壤沙质,潮汐强度中等,是中国最大的河口。起于安徽大同(旱季潮区边界),下至水下三角洲前缘(30~50米等深线),全长约700公里。河口区可分为大同至江阴(汛期潮界)3段,长约400公里。河床的演变受径流和边界条件控制。江心洲河型为近河口河段;江阴至入海口全长220公里。径流与潮流相互作用,河床分支较多,为河口段;从河口向外至30-50米等深线,潮汐作用占主导,水下三角洲发育,为河口外海滨(见图)。
测深图始于1842年,1915年进行了第一次水文调查。1958年,从江阴至口外海滨进行了大规模的水文和泥沙调查。 1971年以来,以长江口治理为重点,对河口区水文、泥沙、泥沙淤积、河床演变及工程措施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,开展了模型试验和实验项目。执行。
6000至7000年前,长江口是一个淹没谷状的河口海湾,湾顶在镇江、扬州地区。 2000年来,河口南岸的沙滩以平均40年1公里的速度向大海推进。北岸,沙岛连成一片。河口宽度从180公里缩小到90公里。河道加深,主河道南移。逐渐演变成多支流的三角洲河口。
长江口沙沙丰富。据大同站数据显示,最大流量92600米3/秒,4620米3/秒,年平均流量29300米3/秒。年径流总量9240亿立方米。 5月至10月为汛期,径流量占全年的71.7%,其中7月最大; 11月至4月为旱季,占28.3%,其中2月最少。年平均含沙量0.544公斤/米3,年平均输沙量4.86亿吨。年内沙量分布较水量分布更为集中。
口外潮为规则半日潮,口内潮为不规则半日潮。南支潮差自入口向内逐渐减小。入口附近多年平均潮差2.66米,最大潮差4.62米。属中等强度潮汐河口(平均潮差2~4米)。北支潮差略大于南支。口内的流动为往复流动,在出口门后转变为旋转流动,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。旱季小潮时通过闸门的潮汐量为13亿立方米,汛期大潮时通过闸门的潮量为53亿立方米。undefined
口外,有一片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的水下三角洲。其上端为栏门滩顶,下部水深约30至50米。北连苏北浅滩,南接大小山脊,叠覆在杭州湾平缓的海底。水下三角洲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,但也与苏北沿岸和杭州湾有沉积物交换。
长江入海口港口众多。中国最大的海港上海港横跨长江咽喉。 1982年年吞吐量近9000万吨。1975年,航道水深疏浚至7米。年入海离子径流量14823万吨,占全国入海离子径流量总量的43%。大量的营养物质输入海洋,使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成为我国最大的渔场。河口土地资源潜力巨大。据1978年调查,南北汊口以下,零米等深线以上滩涂面积779平方公里,2米以上面积1239平方公里,5米以上面积2833平方公里。 。据统计,近30年来,仅上海就开垦土地约80万亩。
- 参考书目
- 陈继宇,恽才兴,徐海根,董永发:长江口两千多年来的发展格局,《海洋学报》,第一卷,第1期,103~111页,1979年。
- 沉焕亭,潘定安:长江口潮流特征及其对河道演化的影响,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》第1期,第131~144页,1979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