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国家是一个礼仪之邦,很多礼仪代表着不同的东西。有的礼仪被淡化,有的带有封建色彩。在我国的传统中,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特殊称号,比如我们常说的:“二十弱冠”、“三十而立”、“四十不惑”等等。 ,都是指不同年龄段的人。这些称号不是无缘无故的,它们蕴含着中国古老的传统哲学。
在古代,社会上有句俗话,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该做什么,不该做什么。这是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经验的结晶。从儿童到成人,每一个身份定义都是通过年龄礼仪来确定的。那么我们常说的“弱冠”和“平钗”分别指的是什么?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提倡这些礼仪呢?
弱冠仪式
我们已经讲过“二十日弱冠仪式”,意思是二十岁的男子必须举行弱冠仪式,以表明自己已经成年。这类似于我们现在流行的成人礼。
为什么古代只有二十岁才举行弱冠礼?据记载,古代男子二十几岁的体质尚未发育完全,还不强健。唐书《孔颖达》记载:“二十岁,岁初戴冠,身尚不强,故谓弱。 ”这就是“弱”的由来。
《说文》中解释:“冠,冠的总称”,指戴成人的帽子,而弱冠的“冠”则指“加冕典礼”。
或《孝经》说得对:“身体、头发、皮肤给父母,不敢损坏,这是孝的开始。”也就是说,古人年轻时就开始留发,男孩子到了二十岁就开始留发。到了时候还要把头发扎起来,戴上帽子,以表明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。
在古代,我国非常重视加冕典礼。 《礼记·冠义》记载:“加冕礼,礼也之始。”这意味着加冕典礼是一切礼仪的开始。男子戴冠之前有名无字,但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人二十岁,冠名”。男子到了二十岁,举行冠礼后,才能给自己起一个“名”,这也标志着男子进入了成年行列。
加冕典礼是男性的成人礼,所以在我们重男轻女的古代社会,加冕典礼也是一种非常有讲究的礼仪。据《礼记》记载,男子年满二十岁,先择生肖吉日,向宾客宣布,然后准备祭天、祭地、祭祖的物品。在父亲的主持下(如果没有父亲,可以由大哥主持),行礼的人会进入太庙,完成祭祀天地祖先的礼仪,然后加冕被客人三拜:第一次是黑色麻布制成的真布冠,这种冠是指进入朝廷为官。第二次戴白色鹿皮军帽,代表当兵保家卫国;第三次戴红黑素冠,这是古代常见的帽子。戴此帽子可参加祭祀仪式。
加冕仪式完成后,主人设宴招待客人,也就是所谓的“礼宾”,然后拜访母亲,然后客人接“字”,意思是他从此做一个有尊严的社会人。然后就和兄弟姐妹们见面了。当然,根据状态的不同,程序也有所不同。如果地位高的话,还会见皇帝或者大臣。
弱冠礼从周代一直到清代都有这种礼仪的记载。但清末以后,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,弱冠礼在社会上消失了。
手簪仪式
我们所说的簪礼,是指女性15岁的成年仪式。据《礼仪·内则》记载:“十年后,你将拥有一顶簪子”五岁结婚,二十岁结婚。”还有就是女孩子15岁以后就可以结婚娶妻了。
这里所说的“簪子”是指古代用来扎头发的簪子。女孩到了15岁,就要把头发盘起来,用发夹扎起来。此后,女方可以随时结婚。
女性的理发仪式没有男性的冠冕仪式隆重,这主要与我们社会重男轻女有关。但有一定的礼仪程序,不能算是给大人的见证。北宋司马光的《书仪》和朱熹的《家礼》都有关于妇女笄礼的相关记载。
但女性的成年仪式一般只在贵族家庭中举行。像司马光这样的家庭在普通家庭中是很少见的,更何况是贫困家庭。 《宋史》公主的仪式有专门的记录。
在古代,女子必须经过一定的仪式才能与男子结婚。未举行结婚仪式的女孩不能结婚。不过15岁不一定要举行仪式,20岁也可以举行。
谈传承
如今,弱冠礼、姬礼大多仍由汉服爱好者举行,这种古老的礼仪在社会上已经很少见了。但这种礼仪无法传承和发扬的主要原因如下:
首先,礼仪繁琐。 从古代礼仪来看,太繁琐了。从目前城市和农村的情况来看,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。我们看到,一些汉服爱好者通过挖掘的方式组织实施了礼仪,但也有一些在私下推广中遇到了瓶颈。
第二是造成误解。 如果推行弱冠仪式还可以理解,但如果将领结仪式和弱冠仪式分开举行,就会造成人们重男轻女。
第三个是中断层。 清末民初,一些鼓吹新思潮的人认为外国一切都是好的,否定我国的传统礼仪。加之战乱和贫困,弱冠、簪礼消失,被人遗忘。
现在,学校举办的成人礼有西式和中式两种。就连中国风也是简化程序,只穿汉服,男生和女生同时参加。年代也与古代不同。如今,成人礼定在18岁。
如果汉服继续深入推广,这两种礼仪根据历史记载继续探索,相信会继续在民间推广,让所有中国人通过这个找到民族自豪感复杂的仪式感。
欢迎批评指正。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参考:《汉服》